嶸鋮建設-香 港 擺 地 攤 圖 鑒發表時間:2020-06-15 09:12 最近“地攤經濟”有多火就不用本帥說了吧? 自從李克強總理一句地攤是“人間的煙火”、“中國的生機”,從普通市民到企業大佬都奔赴地攤一線,各種段子也是層出不窮。 而在香港,大家大概以為“地攤”這詞跟它“國際化”的形象不搭邊? 錯!恰恰相反,香港無處不地攤,不信聽本帥給大家盤一盤 當然,在進入今天的地攤大賞前,先得跟大家聊聊香港地攤的崛起之路。 香港地攤經濟的崛起 二戰后香港經歷了一波難民潮,人口從50萬突增到200多萬,這些人來香港后總要生存吧?也沒什么別的技能,那就擺地攤吧! 沒錯,香港的“地攤經濟”從那時就開始了,當時香港零售業有一半都是地攤撐起來的。 不過扎堆擺地攤,很快道路阻塞、消防隱患、衛生不佳等各種問題也來了。 政府琢磨著該怎么辦,一拍腦門決定:發牌照管理吧! 于是50年代香港地攤由“三無”實現了“持證上崗”,還認證了官方新名字——小販。 既然牌照都發了,城管當然也要配上。1958年香港又成立了小販管理隊,俗稱“販管隊”。 販管隊在香港可是個香餑餑,遠的不說了,就現在衛生署下的小販管理員,起薪是公務員總薪級表第8點,也就是21,340港幣。 如果成為首席小販管理主任,薪水最高達薪級表第30點,也就是64,270港幣! 總之,香港的地攤在6、70年代就相當紅火了,其中最出名莫過于“上環大笪地”。 港漂可能不知道上環大笪地,但它卻是一代香港人的回憶。 上環大笪地說白了就是夜市,早期香港沒什么娛樂消遣,人們便在空地上擺攤,最開始是一些賣藝、賣唱的: 香港過去也有溜猴子的?;浾Z一大片空地為“一大笪空地”,“大笪地”由此而來。 后來賣藥的江湖郎中、算命的、帶貨賣日用、賣衣服的相繼加入: 再后來又出現了賣吃的的食肆,也就是如今大排檔的鼻祖: 每每夜幕低垂,華燈初上,上環大笪地便人流不斷,比起現在的廟街熱鬧多了。 據說黃金時期上環大笪地有過千地攤,因此還收獲了“平民夜總會”的稱號。 上環大笪地盛況 那時香港還有首歌是這么唱的“大笪地好過DISCO,又有NIGHT CLUB嘅享受”(香港歌手尹光的名曲《大笪地》)。 不過有時候,勢頭太熱也不是什么好事。這不,政府在1972年下了一個決定——不再簽發新的小販牌照。 70年代香港曾有30萬小販 不簽發就意味著香港不會再有新的地攤出現,地攤轉眼在香港成了非常珍貴的存在…… 人人搶著想擺地攤 沒錯,為了讓地攤自然消亡,政府設置了嚴格的牌照轉讓規則。而一旦牌主死亡,只有直系親屬可以繼承牌照,否則就得上交或注銷。 頓時,香港地攤數量驟減,到2018年底,全港只剩下5148個固定地攤和383個流動地攤(有牌照那種)。 但是!因為香港地攤歷史實在太悠久,早已成為一道特色的城市景觀,當這一本土文化的象征逐漸消失時,你猜會怎么著? 沒錯,關于保育和復活的呼聲越來越大(保育這一點港漂深有體會吧)。 2009年,香港立法會檢討小販發牌政策,決定重發218個固定地攤牌照,沒想到響應十分熱烈,共收到了9610份申請,超額逾40倍! 為什么大家都搶著想擺地攤?因為便宜??! 根據香港《公眾衛生及市政(費用)規例》,按面積和行業不同,固定攤位每年的牌照費和使用費加起來才2500至28000港幣不等,而香港隨便一個商鋪,哪怕再小月租都得上萬吧。 所以每每政府有重發小販牌的風聲,那都是一場搶牌的腥風血雨。 尤其,后來政府又規定:2010年5月21日或以后發出的牌照,均不得再繼承或轉讓。 這下小販牌就更顯珍貴了,家有一小販牌,相當于有了一塊發財謀生的傳家寶! 每到香港經濟陷入低迷、就業不足時,地攤也會重出江湖! 聽著耳熟,跟最近內地的“地攤經濟”一毛一樣對不對? 沒錯,比如2000年前后香港經濟低迷,時任特首董建華就推出了一系列措施,說白了就是設立小攤檔給市民做小生意,解決失業問題,其中炮頭項目就是重開“上環大笪地”。 重開的上環大笪地 只不過當時這些都還不叫“地攤經濟”,而是叫“本土經濟”。 總之,別看香港是個國際化大都市,但地攤卻在這個城市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。盡管如今地攤已沒有往日輝煌,但在日常生活中,它依舊無處不在! 香港地攤經濟大賞 來看看這些你都見過沒! 網 紅 地 攤 作為港漂,你認識的第一個地攤一定是這位網紅:富豪雪糕車。 香港看似滿大街都是富豪雪糕車,但其實現在全港只有14輛了。而且這個非常有香港特色的雪糕車其實并不源自香港,而是1970年從美國引進的。 多年來,富豪雪糕車只賣4個品種:軟雪糕、果仁甜筒、蓮花杯、珍寶橙冰。最開始只賣0.5港幣一支,幾十年過去現在依舊保持10來港幣的價格。 來香港除了打卡富豪雪糕車,還有幾個地方是高頻打卡點,比如它: 過去地攤喜歡沿街亂擺,于是政府就規劃出一條條街專給他們擺攤。 亞皆老街至山東街一段通菜街,是首個獲準成立的地攤認可區,早期這里賣的多是女性用品,于是就叫女人街了。 香港還有很多這樣由地攤搞起來的網紅街,比如專賣金魚的“金魚街”: 專賣雀鳥、鳥籠的“雀仔街”: 專賣電子產品的“鴨寮街”: 專賣玩具的“太原街”...... 沒想到吧,他們都是地攤起家的。 絕 版 地 攤 港漂常見的地攤TOP1一定是它:報攤。 有沒有發覺報攤老板一般都年紀比較大?那是因為報攤歷史久遠,基本都是早年拿的牌,經營者的年紀自然也比較大。 現在香港還有大概400個報攤,看起來數量挺多,但其實只有過去全城時期的1/6了。 而報攤其實并不只賣報,不過也不是什么都能賣,按香港規還可以賣12種:紙巾、香煙、打火機、糖果、香口膠、涼果、電池、圓珠筆、樽裝蒸餾水、小飾物、利是封、移動電話儲值卡(是你常見的這些嗎?)。
再來看,這個地攤港漂們是不是也很常見? 沒錯,大排檔也是地攤! 其實香港不叫“大排檔”,而是“大牌檔”。因為過去發給這種小販的牌照是一張大紙,要掛在招牌上展示,于是就叫“大牌檔”,而后引入內地才變成“大排檔”。 別看現在香港滿大街叫“大牌檔”的,其實真正拿牌的正宗“大牌檔”只剩20多家了。 現在香港很多名氣美食其實也發跡于大牌檔,比如再興燒臘、鏞記、九記牛腩都是擺地攤起家的! 看到這,你是不是發現香港很多地攤都是這種綠皮檔?比如還有一個我們常見的——上環綠箱小販。 地攤都選用綠色并不是香港法例規定,而是綠色在過去是最便宜的油漆顏色,所以現在香港很多有一定年代的物件都是綠色的。 地攤在香港還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,因為現在小販牌照不能繼承,所以很多快要絕跡的手藝人都藏在地攤之中,比如: 修表的 修鞋的 報稅的 還有港漂常見的比如雪糕伯伯: 蔥餅奶奶: 炒栗紅薯老伯等等: 這些地攤都是古董級的,因為等這批老人過世,香港可能就再也沒有這樣的地攤了..... 隱 藏 地 攤 當然,香港還有一些隱藏的地攤,比如它: 剛剛跟大家說過大排檔吧?因為過去食肆沿街擺影響市容,所以政府就把部分集中遷到街市(菜市場)樓上,于是就有了熟食中心。 熟食中心絕對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,隱藏了很多美食,比如網紅餐廳瑞記咖啡就在上環熟食中心里: 網紅大排檔東寶小館就在渣華道熟食中心: 總之熟食中心通常有幾個關鍵詞:便宜、地道、有人情味、有老香港味。 還有一種地攤,神龍見首不見尾非常神秘,就是——天光墟。
在粵語里“天光”是“天亮”的意思,墟就是“市集”,那些每天清晨或半夜開始擺攤,天亮就打烊的就叫天光墟。 至于為什么要這樣?因為白天一到,食環署就開始工作了,不清場萬一被檢控可是血本無歸。 天光墟的出現大多還是和“基層”有關,所以在深水埗、旺角、上水、天水圍這種地方天光墟比較多,賣的也是五花八門。 快 閃 地 攤 地攤還能快閃?沒錯,說快閃本帥的意思是,這種地攤一般只擺個幾天,不光在室外,有時也是室內,港漂們大多還光顧過,比如…… 美食節,灣仔會議中心幾乎年年辦 維園,不管是美食展、花卉展它都有 還有即將恢復舉辦的書展,其實都算地攤的一種。 總之,香港不是沒有地攤,而是現在都被規范化了,看起來不那么像地攤。 最后,請各位港漂來說說,你在香港還見過哪些地攤?如果能實現地攤自由,你會在香港賣點啥?
自稱觀塘吳彥祖的 @張超帥 |